您当前位置:第一护照网 >> 出国移民 >> 出国留学 >> 浏览文章

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介绍

2014年10月19日 来源:中国驻印度大使馆 人气:

    在印度,几乎所有研究中国文化和学习中文的人都知道“中国学院”这个名字,它是沟通中印文化的重镇,也是培养印度汉语人才的摇篮。

    和平乡里的中国学院

    从加尔各答乘火车向西北行约3个小时,便到达一个叫做“圣地尼克坦”的地方。这个地名是印度诗哲泰戈尔的父亲起的,意思是“平和安静的地方”,中文一般译为“和平乡”。泰戈尔获得诺贝尔奖之后,用奖金在这里创建了赫赫有名的国际大学。

    “和平乡”类似于中国普通县城规模的小镇,尽管集市上非常喧嚣,但国际大学校园及周围仍然平和宁静。走进国际大学连校名都不写的正门不远,记者便看到了一座雄伟的米黄色建筑。“中国学院”,四个遒劲有力的黑色大字,镶嵌在主楼正面墙上,格外引人注目。主楼旁边有几座配楼,楼群前面有一片空地,均被低矮的院墙环抱,整个布局十分具有中国特色,格调淡雅庄重。

    正在楼前空地上背唐诗的两名印度女生把记者领到了院长的办公室。现任中国学院院长那济世告诉记者,中国学院成立于1937年4月14日,当时是国际大学教学楼中最大的建筑,将近70年后的今天,依然是国际大学惟一有名有实的外国学院。

    “中国学院的诞生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结晶。”那济世教授告诉记者,泰戈尔一直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,重新构架起中印文化交流的桥梁是泰翁多年的梦想。为了同一个梦想,应泰翁之邀到国际大学任教的华侨学者谭云山主动请缨,具体操办,往来于中印之间,经过几多奔走,最终建立了沟通中印文化的有形实体——中国学院。

    中印文化交流的园地

    中国学院的成立,翻开了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新的一页,掀起了中印两国互相研究彼此文化的热潮。谭云山是中国学院首任院长,他为中国学院拟定的宗旨是:研究中印学术,沟通中印文化,融洽中印感情,联合中印民族,创造人类和平,促进世界大同。在谭云山的主持下,中国学院成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园地。

    “对印度文化感兴趣的中国学者在此落脚,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印度学者也最喜欢到这里讨教。相互交流甚欢,学术气氛浓厚。”在中国学院任教多年的余德烁博士对记者说。据他介绍,曾先后来此访问或短期工作的中国艺术家和学者有:徐志摩、徐悲鸿、陶行知、张大千、常任侠、金克木、吴晓铃、丁西林、郑振铎、周而复等。其中徐悲鸿曾在这里工作过一年,与泰戈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,并为泰翁画了大量的肖像画,在中印艺术界传为佳话。

    “最令学院师生难忘的是,1957年1月30日这一天,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元帅于国事访问的百忙之中专程来此参观,周总理还在这里接受了国际大学授予他的名誉博士学位。”那济世院长激动地说。周恩来总理归国后向这里赠送了一万多册图书,至今仍珍藏在中国学院图书馆。

  汉语人才培养的摇篮

    在沟通中印文化的同时,中国学院还致力于教授汉语,成为培养印度汉语人才的摇篮。之前印度没有一个专门学习汉语的地方。从这里毕业的学生成为印度汉语教学的主力军,印度现在所有学习汉语的大学生都是他们的弟子。

    “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,特别是中印关系的日益改善,现在印度学习汉语的学生越来越多。”那济世院长说。去年报名人数达到130多名,最后经过严格挑选录取30名。现在本科阶段三个年级共有40多名学生。这里的毕业生除了一部分继续深造,大部分都被班加罗尔的IT公司招去了。中国学院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,还不定期开设了很多汉语培训班。“很多商人到这里来学习汉语,他们认为汉语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商机。”

    随着学生的增多,学院需要更多的老师,特别是中国老师。现在中国学院共有6名老师,但没有一名中国老师。“我们现在最盼望有中国老师来,那样我们就可以更直接学到地道的汉语,特别是在发音方面。”

    据介绍,安徽大学的马钢老师准备到这里任教,但直到现在还没有拿到签证。“我们这里急需像马钢老师这样的中国老师,学生的学习可耽误不得。”那济世院长焦急地说。

    (本报记者 任彦 印度新德里4月3日电)

请将“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介绍”分享给你的好友!
本站提供护照签证办理查询信息,所有出国留学信息数据均来源于各省市出入境管理局(处)及互联网,如发现错误,请来信告知,感谢您的支持与帮助,请牢记我们的网站:第一护照网(www.huzhao1.com)
点此复制本页,推荐给需要的朋友 | 点此收藏本页,以方便下次查询 | 返回第一护照网首页,查看更多的护照信息!